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世界今头条!河南高速围堵的不是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而是惠民的好政策

日期:2023-05-31 15:03:52 来源:吕德文

近日,“河南南阳上百台收割机无法下高速”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有人甚至直接得出结论,河南多地麦子烂在地里就是收割机下不了高速不能及时作业导致。

目前,官方对相关事件进行了通报:此前由于部分运输农机的车辆未办理大件运输手续,在高速收费站遇到了通行问题,现在问题已基本解决。此外,目前部分小麦受损主要是受雨水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官方的通报并未平息网友的怒气,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死不认错”“懒政”的字眼。实际上,这个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论,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在执行政策时面临模糊性,这个模糊性也造成了公众的误解。

抛开情绪冷静地看,这件事的基本事实其实比较清楚,收割机无法下高速的主要根源在于交通部门四五月份新出台的规定,要求跨区作业的农机准备两证,一个是跨区作业证,还有一个是超大件运输证。

跨区作业已经实施20年,一开始就是作为惠农政策推出的,农机经营者和农机手对这个政策也非常熟悉,尤其在最近20年的执行过程中,政策相对稳定和清晰,很多农机手因此也就产生了“高速公路通行就应该受到优待”的印象。

“两证”中的另外一证——大件运输证——是一个新政策,对很多农机经营者来说,这个政策他们未必知道,一方面是政策出台时间短,另外一方面政策的宣传落地也未必到位,最后导致农机手心理上不重视,觉得不重要,另外行动上也可能来不及。但是对于政策执行者,比如高速公路关卡工作人员以及交警来说,政策只要一生效,就必须去执行,这是非常明确的。

根据央广网采访收费站站长的报道来看,按照规定,收费站需严格按照政策进行执行,否则年终就会被罚。所以,从执法部门的角度来看,按照最新的政策执行是他们的责任,也很难说是为了获利或者故意阻止农机的通行。

但是,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明确和政策被执行者对政策的模糊之间存在落差。一个政策从中央出台到地方落实之间有一定的链条,这个链条越到基层,不确定性就越大。比如,高速公路是由省级的高速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他们很清楚这个政策,但是对于农机手来说,他们就未必了解。加上这些政策到了基层,基层干部也未必会及时向农机手进行宣传,所以产生了一定的政策信息差。

另外一方面,即便是全国统一的政策,各个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或者存在因地制宜的空间。比如,安徽省在执行相关政策时比较及时到位,解释的也比较清楚,执行的模糊性也比较大,通常不会严格按照大件运输的要求执法,一看是农机就放行了。有些县甚至非常欢迎农机来收割。显然,河南和安徽两省的做法存在差异。

网友的情绪之所以激烈反映了政策执行部门的关注点和普通群众关注点存在偏差。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大件运输证主要针对的是超载、超限、超高的车辆,目的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负责,这个政策不单管理普通车辆,也会要求农机和运输农机的拖车。有的网友可能不太能接受,但是这样的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不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保证交通安全。

但是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这又切实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和农机手的收益。跨区作业的时间窗口就这么多,仅仅因为少了一个证件就不让下高速,自然让人觉得不通情理。上高速没问题,怎么下高速就被卡了?而且是不是农机一眼就能看出来,何必这么死板?如此,公众的情绪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何弥合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基层的政策执行者在关注政策点,比如交通安全的时候,还要兼顾公众的利益关注点。任何一个政策背后其实都有更大的价值关怀。这个价值关怀也是我们基层在执行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这本身也是自由裁量存在的理由之一。

实际上,当地的农业农村部门做的还是比较好的,非常及时地介入协调,把这个事情快速解决了。只不过,一开始就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没有必要等到堵了以后,再去疏散。

总之,在遇到类似“伤农害农”事件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站在道义和公正的角度监督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这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一方面,从公共部门的角度来看,也要及时回应群众的关注点,尽量减少误会,这才是最关键的。

标签:

推荐